從小島流浪到小島

到沖繩去流浪的張詠捷

 


 ▲琉球北邊名護市水族館。 

  照片提供/張詠捷

 

出生澎湖的張詠捷,是海島漁家的孫女。

高中畢業後,同大部分的小島兒女一樣飛到大島台灣,尋覓人生的寬度。

三十三歲那年,她辭去專職攝影工作,回自己出生的小島定居,同時成立文史工作室,致力紀錄保存島嶼文化,轉而追求人生的深度。

一轉眼,河溪文化工作室已屆十一年,張詠捷不但到過很多地方旅行,辦過「海島的呼喚」、「早安!尼泊爾」個人攝影展,並以「海島的呼喚」獲1995年台北攝影節年度攝影首獎。

身兼專業攝影師和文化工作者的她,忙碌異常,仍不時出走流浪,她說:作為一個海島的子民,眼睛永遠是開放向海洋的。

二○○八年雲門流浪者計畫,她從一個小島「澎湖」,流浪到另一個小島「沖繩」。

 

有九座世界文化遺產的沖繩

我問張詠捷選擇沖繩的理由。她說:「我想藉由流浪,學習沖繩的島嶼智慧與文化。沖繩不是很大的島嶼,卻有那麼多世界遺產,真是不可思議。」

沖繩從西元十二世紀起,三山王朝到琉球王國時代,有多處以類似澎湖「老古石」石材建築的古城建築群,其中九處遺跡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獨特的文化,以和善守禮著稱的人民,使她對這個地理上與台灣、澎湖很接近,歷史卻截然不同的小島,心生好感。

金秋十月,張詠捷終於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,飛往沖繩本島的那霸市。

名字中雖有個「捷」字,說話卻慢條斯理的張詠捷,沒帶嚴密的計畫表,只預備以自己的節奏,用七十一天慢慢親炙沖繩。

唯一浮上心頭只有個朦朦朧朧的畫面:一名流浪者,背著一把沖繩三線琴,彈唱一首道地的沖繩曲。行前她想要是能學會一首也就稱心如意了。

 

世代傳唱南管的澎湖

還記得1996年她從台灣返鄉時的悸動—驚悸的不是自己的鄉愁,而是故鄉過快的變化;心痛像狂浪般一波一波打擊著她。

她想:宋元明清以來,半年被東北風強勁掃襲的小島,最強韌而刻苦的島民,挺過無數風災、旱災、兵禍,挺過無數世代,卻挺不過資本主義和短視近利。在物質最富裕的時代,傳統卻迅速崩毀了。

張詠捷非常懷念小時候,父祖輩漁事稍歇,三五結伴彈撥琵琶、洞簫,打拍哼唱南管。這種宋元以來流行於閩南溫柔悠緩的古調,滌淨人們辛勤一天的疲憊、撫平人們為生計奔走的焦慮。

返鄉後的張詠捷,開始向外公學習南管古調以及典雅的曲詞。

她相信古書所說:「觀其禮而知其政,聞其樂而知其德」,音樂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方人民靈魂的反映。正如南管抒洩出澎湖人內心的溫柔幽微,沖繩民謠和三線琴也必然與沖繩人的民族性格有關。

 

意外學到三線

「沖繩民謠最重要的樂器三線琴,從中國傳來的三弦改良而成,琴把較短,琴身較大,覆以蛇皮,聲音洪亮而宜於獨奏,不像南管中的三弦僅作為配角。」

 

▲當願眾生皆享有大自在之旅。 

  照片提供/張詠捷

 

下榻那霸後,張詠捷到處走逛尋找學習三線的可能性。但人生地不熟的,上哪裡去學三線呢?有一天,她在電車站看到免費體驗三線的廣告,循著廣告搭車到金城, 沒想到廣告上所謂的體驗,原來是要先在店裡買三線琴才能享有。

新的三線遞到自己眼前,也不知道怎的,斑斕鮮豔的蛇紋,竟讓張詠捷怕得不敢伸手!久久,她放棄幾乎到手的樂器, 告辭回返那霸,滿心惆悵:難道就此與沖繩三線無緣?

傍晚途中經過一家樂器行,看見一個帥氣的年輕男孩,對著電視彈三線,模樣帥極!那一刻她好羨慕啊。

後來發現,原來那霸有兩家很好的樂器行,那帥氣男孩原來就是樂器行店員。樂器行老闆高良先生,非常熱心指導,還特意找來華僑幫忙翻譯溝通, 張詠捷就在樂器行的音樂班學習。

當老師問她想學什麼曲子,她想起在那霸市場曾聽過,一聞即傾心的《浦波節》,老師聽了大感意外,因為這不是一首初學者的曲子,而改教她學《風節》,這也是沖繩的古典代表樂曲之一。

張詠捷在那霸和老師學了兩堂課,就出發前往北部,一邊流浪,一邊努力練習老師教導的曲子。每天回到旅館,又努力練曲,讓疼痛不堪的手指頭,順隨音符節奏前進。

 

土地和人文,才是小島的根本

往八重山的前一天,張詠捷學會了另一首古典弦曲《瀧落菅攪》,聽著水流從弦指之間流入內心,在心潭蕩漾,張詠捷說:沖繩音樂的特色就是充滿了海波般的氣息,讓人感受到沖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。

除了學習民謠,張詠捷更四處探訪沖繩的傳統特色工藝:玻璃,透明中折射出海的顏色;芭蕉布,一絲一結來自天然;建築,以天然材料珊瑚礁疊砌成堅固的古城;無一不蘊藏著沖繩人與大自然共處的智慧。

但從那霸到八重山,觀光客雲集的地方,她也察覺到小島的危機:最美的海岸都成為觀光旅館和飯店的禁臠,島民相繼成為跨國資本家雇傭,過多的水泥道路讓土壤無法呼吸—這,難道是小島未來的理想和希望所寄?

七十一天的流浪旅程中,張詠捷曾走到日本最南邊的波照間島、最西邊的與那國島,看著處處綠意盎然的沖繩,一直思考島嶼與土地問題,望著離台灣只有111公里的海,不禁思及故鄉澎湖島嶼珍貴的土地與家園:一公分土壤要經歷一千年風化,

一握海沙要經過幾百年沖蝕,而人,卻用幾年光陰,就把這一切消耗殆盡。

張詠捷說:土地與人文才是島嶼的根本,浮濫的、消費式的觀光,絕對不是小島的出路。

(文 / 林乃文)

原始網頁 http://www.cloudgate.org.tw/wanderer/2008_story07.html